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羅爭光)十年前,一場“5·12”汶川大地震帶給國人對于災害應急管理的深刻思索。日前,在中國應急管理學會聯(lián)合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舉辦的相關研討會上,各界專家學者圍繞汶川地震十周年,如何提升我國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積極建言。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委會委員陳立在會上表示,全面推進新時代應急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黨中央關于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大力推進公共安全風險預防預控體系建設,運用底線思維方法加強應急準備機制建設,全面推進公共安全與應急文化建設。
回望汶川地震和十年來我國災害應急的實踐探索,專家從三個方面總結經(jīng)驗并對提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提出建議。
首先是災害發(fā)生后,要及時應對、形成科學有效的多方合力。四川省政協(xié)原副主席解洪結合汶川地震的應對經(jīng)驗,總結了幾個結合:一是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有效調動一切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二是自力更生和外部支持相結合,既要發(fā)揮災區(qū)干部群眾的主動意識,積極自救互救,也要重視外部人力物力財力、尤其是對口援建的重要作用;三是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相結合,科學開展救災和重建;四是災后應急和災前應非急相結合,注重災前通過提高意識、加強培訓、完善機制、建立隊伍等,切實提高應急處突的能力;五是公開透明和開放合作相結合,及時將重大決策、工作進度、實施成效和面對的難題等向社會公布,實施開放合作的救災和重建政策,積極借鑒和交流應對巨災的國際經(jīng)驗。
災害期間,輿情錯綜復雜,有效應對能極大推動有序、理性救災,避免造成人為的“次生災害”。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5·12”地震災害應對研究與培訓中心學術主任顧林生結合汶川地震和2017年發(fā)生的九寨溝地震分析認為,九寨溝地震的應急救援在快速疏散游客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組織效果,在新聞輿情監(jiān)測和應對上也做到了快速響應,且及時通過信息共享和權威發(fā)布取得了良好的引導效果,有效阻擊了謠言。他認為,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的災情研判和積極的輿情應對,都是提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應有之義。
自然災害的發(fā)生雖難以預測,但仍可預警,有效的災害預警機制可以爭取更大的生命機會。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說,汶川地震發(fā)生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地震預警的技術體系和覆蓋大多數(shù)震區(qū)人口的地震預警網(wǎng),且成功預警了多次破壞性地震。目前,主要是要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將災情預警傳遞給民眾。他建議,借助廣播電視、手機等媒介及時向公眾發(fā)布預警信息,同時加強資源整合,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更好地參與到災害預警體系的建設和服務中去。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